了解,幽門螺旋桿菌
幽門螺旋桿菌
一種常見的腸胃感染
幽門螺旋桿菌
幽門螺旋桿菌(Helicobacter pylori)是一種常見的細菌,有本地研究估計,香港人口有超過50%已經感染幽門螺旋桿菌1。它是唯一能夠在生存於胃酸中的細菌,與許多種類的腸胃疾病關係密切,尤其是消化性潰瘍。而早於 1994年,世界衞生組織(WHO)已經將幽門螺旋桿菌列入為胃癌的第一級致癌物2。究竟幽門螺旋桿菌如何影響我們的腸胃健康?
認識幽門螺旋桿菌
幽門螺旋桿菌(Helicobacter pylori)於1982年發現,估計它與大部份胃潰瘍等腸胃疾病有關3。幽門螺旋桿菌是少數能夠生存於胃酸內的細菌,它呈螺旋形狀,能鑽進胃部黏膜中,並會分泌一種名為尿酸酶的酵素以中和胃酸,這兩種原因都令它能夠生存於胃酸環境之中4
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是否普遍?
醫學界都相信,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是相當普遍的現象。情況在發展中國家更為嚴重4。而香港一項於1994發表的研究,亦已經估計本地有高達54.9%的人口,感染幽門螺旋桿菌1。
傳染途徑是什麼?
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可以傳染的細菌,主要透過接觸污染的食物、食水、食具,或直接的口部接觸傳染4。高危因素包括居住於擠迫環境、飲用不潔的食水、居住於發展中國家或與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士同住等5。如果到訪衞生環境較差的地方,若當地食水不潔或污水處理系統欠佳的地方,感染率較高6。有些人早於孩童時已受感染,尤其居住於貧窮、擠迫或衞生環境惡劣的地區4。而接觸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的口水或體液,亦有傳染的可能6。
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有什麼徵狀?
幽門螺旋桿菌是引致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潰瘍的高危原因,但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本身並不會造成不適的感覺。所以,醫生通常會建議過往或現在出現潰瘍徵狀的病人,檢驗幽門螺旋桿菌6。而常見的潰瘍徵狀包括:腹脹、脹痛、食慾不振、噁心、嘔吐、體重無故下降;若潰瘍引致出血,則可能出現糞便帶血、暈眩、劇烈胃痛等嚴重徵狀6。
幽門螺旋桿菌與腸胃病的關係
幽門螺旋桿菌與許多腸胃病有密切的關係。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更指出,超過90%的十二指腸潰瘍及接近80%的胃潰瘍個案,都是由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7。
消化性潰瘍8
消化性潰瘍包括十二指腸潰瘍及胃潰瘍,現時醫學界都普遍認同幽門螺旋桿菌是引致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原因,有數字估計,每20名患者便有3人受到幽門螺旋桿菌感染。潰瘍的發生,通常是由於胃部或十二指腸內的黏膜受胃酸所傷,使胃部或十二指腸的表面組織曝露於黏膜之外,潰瘍部位有時會出現一些細小而呈紅色的坑。
幽門螺旋桿菌引致潰瘍的實際原因未明。用作消化或殺菌的胃酸本身具侵蝕性,所以十二指腸與胃壁的細胞,可以製造一些黏膜阻隔胃酸,這個機制本身可令胃部及十二指腸達到一個健康的狀態。然而,一些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人士,卻失去這個平衡,引致胃部或十二指腸發炎,並最終演變為潰瘍。
非潰瘍性消化不良(Non-ulcer dyspepsia)8
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是指重覆發生、而不是因為潰瘍發胃炎所致的消化不良問題。病因不明,有少部分病人在接受幽門螺旋桿菌的殺菌治療後,病情會有好轉。
胃癌9
長期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,或會增加患上胃癌的風險;雖然大部分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人士,都不一定會患上胃癌,但其實早於上世紀九十年代,世界衞生組織(WHO)已經將幽門螺旋桿菌列入為胃癌的第一級致癌物2。然而,如果你的直系親屬(包括父親、母親、兄弟、姐妹或子女)有胃癌的病史,而你帶有幽門螺旋桿菌,則你患上胃癌的風險會增加9。
胃功能失調10
胃功能失調令患者出現胃痛、胃灼熱、胃脹、易飽等徵狀,原因是胃部功能紊亂,如果徵狀每星期出現達一次或以上,或影響日常生活,而內視鏡檢查未見有明顯病因,便可能會診斷為胃功能失調。雖然現時未有研究證明幽門螺旋桿菌與胃功能失調有關,不過,有一些研究指,少部分患者在服用消除幽門螺旋桿菌的藥物後,能治癒胃功能失調的問題。
胃酸倒流11
幽門螺旋桿菌並非引致胃酸倒流的原因,不過,由於幽門螺旋桿菌與胃酸倒流,兩者均會增加胃癌和胃潰瘍的風險,所以醫學界一致認為,若驗出帶有幽門螺旋桿菌,便有接受殺菌治療的需要。